
初夏时节的河朔名邦沁阳,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正在上演。5月20日,我院非遗调研团队在翟凌枫、李隽豪两位教师带领下,以“古韵新声,梆响未来”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传承之旅。这支由田思佳、郑万顺、袁世彪、武新阳、耿蕾、裴书峰、麻志远等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用脚步丈量怀梆传承之路,在古老戏曲与青春力量的碰撞中谱写出动人的新时代乐章。

寻根溯源:对话传承人,解码怀梆艺术密码
在有“天下第一团”之美誉的沁阳市怀梆剧团(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青铜器般的戏箱与数字化档案库形成巧妙呼应。座谈会上,现年86岁的怀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玉清老师轻抚泛黄的曲谱,向师生们展示着古老怀梆的沧桑印记。“要让年轻人听得懂,老怀梆需要注入新活力!”赵玉清老师激动地说道。
在赵老师和剧团办公室主任宋伙成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团队不仅系统梳理了怀梆的基本声腔体系,更亲身体验了“云手”“圆场”等戏曲基本功。当00后大学生与耄耋老艺人同台对戏,传统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淌。

田野调查:解码乡村记忆中的文化密码
调研第二站深入沁阳市覃怀办事处南官庄村怀梆传习基地。现年80岁的怀梆市级传承人王桃老师不辞劳苦,专程从十余公里外的地方奔赴现场,为学生倾囊授艺。据王老师讲述,其父王廷顺为沁阳市怀梆剧团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她自幼随父学艺,先后在上百部怀梆骨子老戏中扮演生、旦、净等多种行当。退休后,她成立王桃老怀梆剧团,继续为怀梆传承培养新人、开枝散叶。

在同学们的热情簇拥中,王老师为同学们教授《吵宫》中“老父王在北国为皇上”四句戏。美妙的旋律绕梁不绝,令在场的同学们沉醉其中。学戏时,武新阳、耿蕾两位女同学依偎在王老师膝旁,老人紧紧拉着她们的手,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期望。此刻,那双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掌,正将六百年怀梆的气脉渡向青春的灵魂。
青春赋能:校园里的非遗“第二课堂”
随后,非遗社团与王桃老师一同走进沁阳市朱载堉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陈玉萍校长配合下,团队走进一间四年级教室。团队成员将前期调研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展示内容,通过讲解怀梆的起源发展、教唱怀梆唱腔等形式,让小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怀梆文化的独特魅力。孩子们穿上传统戏服,跟随老艺人学习简单的戏曲动作和唱腔,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听着老怀梆的曲调用稚嫩的童声缓缓唱出,王桃老师不禁眼含热泪。

通过此次活动,青年学子得以沉浸式体验焦作市非遗明珠怀梆的独特艺术魅力,并在年轻心灵中种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如团队导师翟凌枫强调:“非遗传承绝非机械复刻,关键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青春力量与传统艺术相遇交融,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激荡出文化活化的涟漪,不断为非遗传承保护开辟新路径。

团队相关事迹被《焦作晚报》2025年5月22日要闻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