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10月29日,我院非遗团队在翟凌枫、谷华昱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与西陶村,实地调研国家级非遗项目“二股弦”和市级非遗项目“黄河飞龙”,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队首站抵达大司马村,村二股弦剧团团长刘占勇亲切接待了团队。在排练厅,刘团长为师生系统讲解了二股弦的起源流变、唱腔特点等,强调二股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古老性”与“稀有性”,其剧目多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以细腻的文戏风格贴近民众,传递人间温情。近年来,面对戏曲行业整体低迷的态势,二股弦剧团积极求变:一方面广纳青年人才,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紧扣时代主题,创作出七八部新剧目。同时在乐器配置上突破传统,在原有二股弦、铜鼓、笛子的基础上,融入电子琴等现代乐器,让唱腔与伴奏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

随后,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二股弦演奏,并学习剧目唱腔,真切感受传统戏曲的唱腔韵律与表演技巧,深刻领悟到戏曲传承背后的艰辛与责任。

调研第二站,团队来到西陶村,探访市级非遗项目“黄河飞龙”。项目负责人杨飞龙老师首先介绍了黄河飞龙的起源脉络、文化内涵与发展成就。特别提及今年团队有幸登上了央视蛇年春晚舞台,使这一富有怀川特色的文化项目走向全国。回顾创作历程,杨老师坦言,团队曾用三四年时间封闭式打磨技巧,才让黄河飞龙“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杨老师提出“文化传承+体育运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模式,力求让黄河飞龙从传统表演项目转变为全民可参与的文化运动。他强调,“唯有注入文化内涵,项目才有持久生命力”,为此团队不断突破传统舞龙形态,在保留古老韵味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更灵动的龙身造型与更丰富的表演形式。

最后,杨老师亲自示范指导,带领团队成员学习基本舞龙招式。在舞龙过程中,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黄河飞龙的磅礴气势与文化张力,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传承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非遗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把此次调研所思所悟转化为实践动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宣传素材等方式,向更多人普及非遗知识,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传承,为推动焦作以及全省传统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非遗团队事迹被《河南青年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