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焦作日报》刊发我院思政课教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章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0-22

813日,党史学习教育“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刊登了我院思政课教师郎瑞琼撰写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理论文章。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之初,我院就把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在加强学习,躬身实践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理论研讨,各党总支、党支部先后组织了多次理论研讨会,针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宣传教育和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深入研讨。多位老师的理论文章在新闻媒体发表或获得省市级奖项。

郎瑞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科学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路径”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引导学生实现知,,,行有机统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郎瑞琼马赛克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内容,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价值基础。“话语权”即“话语与权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构建的“中国话语体系”,既是当代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并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自信、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价值引导的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基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因渊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高层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都深刻意识到,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所必要,而且成为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方式也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到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这种形势,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马克思提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基于马克思对价值的看法可以得出,价值所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其二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所以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的视域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系统中期决定作用,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目标、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等。这些价值发挥着正向性行为导向,并组成对维度多层次的正确行为引导系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题,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逻辑结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最核心、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取得成果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党的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的确立化是构建明确的“国家→社会→个人”这一完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体系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即“话语+权力”。话语的要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话语所运用的概念、选择的论述对象或议题,二是对事实的陈述、规则的把握、逻辑推理的严谨性与论证方法的科学性,三是话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本质。权之所以能产生权力,关键在于话语中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对外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说明语言与世界和意识有着必然的联系。法国法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 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其中隐藏复杂的权力关系,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作用的具体言语方式,即:话语即权力”。话语的外在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并且在整理的过程中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话语权”形成的过程,言语影响力的大小也就是话语权的大小,从主体性的角度可以将话语权概括为主体通过话语的运用体现和获得为外界所认可的权力。

(四)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是主体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根本观念、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话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国家、社会、个人产生实质的影响力是价值观效用发挥的具体体现。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不仅是话语观点的承载者,而且是社会成员实现整合、对外界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话语权所展现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价值观的影响力,所以话语权是以价值观为重要支撑,没有鲜明的价值观支撑的话语是没有说服力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彰显自身的实力,不仅是以经济、科技、工业等方面的硬实力,更包括以核心价值为主的文化软实力,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中,我国更应该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就是以“三个倡导”为核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心,提升我国的国际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科学意义。

(一)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的现代化治理密不可分,首先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社会生活及其社会成员的规范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承载这种价值观的具体载体和实现形式,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完善进步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再次,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实现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就是体现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与对外交往方式中展现出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成果,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逐渐展示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举措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将中国特色、民族特征、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式话语体现”展现出去,显现出中国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信心、建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决心,健全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的恒心,“三个倡导”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价值明确、发展活力并具备“中国式的话语体系”的当代中国,对于外资、优秀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话语权被国际社会认可,“话语即权力”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碰撞与较量,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话语权发挥主导力与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毫不动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成功的关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是华夏民族对外展示自己的缩影。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备的道德品格,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没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就无核心价值观国家话语权的由“虚”转“实”、由“软”及“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整体合力,其国际影响力的发挥要求各方面建设的统筹兼顾不存在短板,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要增强“中国式话语体系”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研究群众思想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洞悉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熟悉教育宣传引导的新工具新载体,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国内诸多领域、行业中的话语资源,进而创新话语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践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树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即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以独断、霸权为目的,而是为了构建一个自由、公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意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刻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处境,同样,当代中国虽快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举世成就,同样面临着西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围堵,如西方普遍倡导的“普世价值”和为中国部分学者所认同并危害当代青年的“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国家随意对中国的正常贸易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批判等等,让当代中国深刻体会到没有国际话语权对于国家对外发展和交流所处的不利地位,所以树立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是必要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构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主导权和优先发言权有着科学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一)注重“协调作战”,构建话语体系

构建话语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和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其次,构建话语体系的重点在于“协同”,要体现“三个统一”,即“顶层设计与基层解读相统一”、“社会认知与个人践行相统一”、“国内与国际标准相统一”。强化“三个统一”,使整个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壮大的载体,让国内与国际的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内容相一致,不出现“双重标准”的状况,使其更具说服力、被执行力和影响力, 让社会的各个有机体,如国家机关、群体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协同参与,通力合作,做到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全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复兴不但是经济复兴,而且是全面复兴,这体现了追求“中国梦”的科学性,在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梦”,体现“中国自信”时,必然要先声夺人,即话语体系的及时对外输出并传递中国声音,“协同作战”能剔除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主导权构建与发挥效力中的长音短板,让语调保持一致。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打铁还需自身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构建要做到科学解读其内涵,这样才能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科学内涵与外在实践的高效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内涵解读,要做到三个科学性,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科学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科学性,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价值内核和整个社会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目的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引导人民群众在认同和领悟的基础上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这就要求在其内涵解读上要做到:

一是将理论语言转化为通俗话语。即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具体内容的传统文化渊源,让其科学内涵的现代话语语序的表达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有理有据的诠释出来,同时注重在诠释过程中注重接受群体的接受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多采用用口语来转述书面语言,让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更快、更好、更深远、更具有影响力的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关键的基础性群体之中。

二是将精英式讲述转变为生活化语态。即把眼光聚焦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层面需求特别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上要善于借助生活化语言和民间语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上的人文情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易接受、易传播、易实践,强化“精英群体→大众群体”之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衔接性与互动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口径一致、牢记力行的价值理念。

三是将网络语言加以合理引导和转换。即在“大智移云”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便利化、服务化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趋势,人们对网络生活的关注有利于为网络生活的规范化提供思想道德和文化支撑,通过网络话语的选择与解读接受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促进主流话语的创新和发展,利用网络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接受群体的广泛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树立网络生活的价值长久规范,净化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生态环境。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的国际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是在科学全面阐释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规范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并将这种价值目标、取向与准则运用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治理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处理国际事务、对外交往的方式中,通过拓展话语覆盖领域、创造新的鲜活的话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形成“中国式国际话语体系”,来增强中国的全面国际影响力和改变“西方式话语权”主导世界话语秩序的格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在国际上的主导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展话语覆盖领域、积极搭建好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更要发挥好构建一个新的国际话语体系的主体性作用,即做好“中国式话语体系”的主人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本身就是个世界性大国,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在国际社会更具有优先发言的优势。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这就要求当带中国在国际上主动发声,主动承担处理各项国际事务,在维护国际和平、反恐、消除贫困、医疗互助、经济扶持、外交等方面体现大国担当,展现自己处理国际事务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国家价值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希望各个国家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以人为本”,有力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人”狭隘的社会关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种普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公民价值准则,所以通过树立创新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改进中国对外沟通的渠道,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显得更加亲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的国际认同。

(四)建立机制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具体化,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因此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国际口碑。习近平指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乃至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制度保障是为了体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是科学的、具体的,而不是其他的、抽象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构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引导、规约、保障和监督,只有健全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才能使人们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又引导制度改革创新,进而形成价值观构建与制度完善的良性互动,所以建立健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在国内外萌发,在国际上生效,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与影响力。


上一条:楼阳生到焦作市调研时强调 依靠创新驱动转型 依靠人才支撑强市 探索焦作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下一条: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闭